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經常推卸責任 家長應問責?

家長錦囊

system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每每有事發生,小朋友就會以不同藉口,將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家長可能會因而責罵小朋友,但如此一來,可能會令小朋友更逃避承擔責任,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怎樣做?

 

首先當家長問小朋友「事情為甚麼沒完成?」或「為甚麼不懂?」的時候,家長是想小朋友承擔責任。但這時候小朋友會想要推搪,將責任交給其他人,歸根究底家長心裡其實都想小朋友做到這個責任。你要知道負責任最開始是小朋友有沒有空間去做決定 ,因為有空間叫作有自主的感覺。如果小朋友能夠有一種自主的感覺,會更加容易負責任。

舉例他不懂做功課,問他為甚麼不懂,他說老師沒教、老師教得不好或其他同學很吵。那一刻如果家長繼續要說他不專心,只會令小朋友把責任拋得更遠。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既然要面對困難,我們要怎樣做得更好,然後跟小朋友一起想辦法。

 

小朋友會覺得他有責任去做好事情,自然他就會把責住放回自己身上讓自己做到。而當小朋友能夠自己做到事情,他便會更願意承擔責任。所以這是我常說家長最重要的不是問責,因為問責只會教會小朋友卸責,而相對我們可以幫小朋友一起承擔責任,完成事情。這就是我們常教小朋友,承擔責任最重要的心得。

分類
家長園地

學習真金白銀購物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彭智華

 

在疫情下,很多家庭都已經習慣在網上購物,既方便又快捷,更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處理其他事務。即使在日常實際購買東西時,很多時候也不需要直接繳付現金,如乘搭交通工具或在便利店購物,都只需要使用八達通就可以完成付款的程序,毋須使用任何輔幣。當大家都習以為常,小朋友亦早已懂得使用這種電子貨幣,究竟有沒有問題呢?事實上,「方便」有時也會扼殺了學習過程中可能增長的知識。

 

各位試想想,成人使用信用卡也同樣方便了購物,但對於我們財政管理的能力可能產生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需要很強的節制能力才不會超出預算或「先使未來錢」。有年青人曾坦白承認在成長過程中,家境較為富裕,看見家人吃完晚飯或在百貨公司購買東西時,只需要簽名便可以付款;自己想買東西,家人也是順著自己的意願,簽個名字便可以得到。但直到他出來工作後,才發現簽名之外還是需要實際付錢,原來金錢是有限的,在那一刻才開始學習財政控制,是否太遲呢?

家長適宜在子女年幼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們實際購買東西的機會,有助提升他們的認知理解及數學概念,更重要的是理財的常識及習慣。例如要求他們購買便利店的食物或地鐵車票時,暫時不使用電子方式付款,而是用現金方式付錢。縱使家長在過程中可能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他們可能還沒有完整的金錢觀念,但他們實際的參與,容易產生好奇心及觀察力,漸漸感受或明白不同物品的價值。

 

家長可以隨著他們成長的步伐,教導他們在不同程度上認知錢幣,在教導他們實際購買物品的時候,必須加入趣味的學習或活動元素。首先,家長可以在家中讓他們有機會認識不同的硬幣或紙幣,如一元與二元的分別及不同紙幣的顏色。其次,當他們已掌握基本概念的時候,家長可要求他們找換家長所指示的硬幣或紙幣。再者,當他們已懂得單向付錢後,家長便可以引導他們收回找贖的錢。最後,當他們要學懂購買時,要知道找換的金額是否正確,而金額的數量或複雜程度,也可以隨著他們的認知水平而提高!

總的來說,家長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放棄以電子方式付款,只要在週末或適當的時候準備足夠的輔幣或紙幣進行學習便可。例如:乘車途中拿出輔幣實際核對,或購買東西時點算家長提供的錢,嘗試感受實際購買,如真的做成不便,家長可以同步使用電子方式完成交易亦可。

分類
家長園地

食生果會致肥?食多少才正確?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註冊營養師(澳洲)鍾蓉文

 

人人都說要多吃水果,雖然水果有益是老生常談,但同時亦存有多個謎思:水果不是很高糖分嗎?吃了是否會致肥呢?是否要飯前吃水果,才能吸收水果中的營養呢?就讓筆者為大家逐一拆解。

 

水果會致肥?

沒錯,因為水果含有天然的糖分 ─ 果糖,能提供熱量,所以大量進食水果會攝取過多熱量,導致肥胖。不過,水果除了果糖以外,亦含有其他營養素,對健康有莫大好處。例如橙、奇異果和士多啤梨等含豐富維他命C,有助增強抵抗力。 香蕉、哈蜜瓜和提子乾等含豐富鉀質,有助穩定血壓。而且,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可幫助預防便秘,維持腸道健康。筆者依然鼓勵大家養成每天吃水果的習慣,只要控制進食水果的分量,則不會導致果糖超標。

 

根據香港衛生署建議,每日進食水果之分量如下:

2 至 5 歲兒童:每日最少1份

6 至 11歲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每日最少2份

 

1份水果=
2個小型水果,例如:奇異果、布冧

1個中型水果,例如:橙、蘋果

半個大型水果,例如:香蕉、火龍果

半碗顆粒形水果,例如:荔枝、提子、龍眼,或切件的西瓜、密瓜

1湯匙無添加糖或鹽的果乾,例如提子乾、西梅乾

 

筆者建議大家每日進食2至3份水果外,亦應多選擇不同種類及顏色的水果,以更全面攝取不同的營養素。

飯前吃水果最有「營」?

坊間有個說法,認為飯前進食水果更能吸收當中的營養。其實此說法並無科學根據,健康人士可以於任何時間進食水果。然而,對於一些正在控制體重的人士,調整進食水果的時間或有幫助,因為水果的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肚感,於飯前吃水果可助他們避免於正餐時進食過量,或可安排飯後吃水果,防止因「口痕」而進食其他高熱量零食。但患糖尿病人士需注意進食水果的分量和時間,請諮詢醫生及營養師的意見。

 

分類
最新消息

《分享喜訊》

恭喜本校同學勇奪GAPSK兒歌唐詩精英大賽(第三屆)

幼稚園組七項大奬

 

當中包括:

 

兩個冠軍奬:

K2W陳可欣

K2W林峻銳

 

三個亞軍奬:

K1B 曹樂晴

K2A 鍾沐希

K2A 霍若蕎

 

兩個卓越大獎:

K2A余至炫

K2C張文碩

 

好開心!恭喜所有得獎同學🙌🏻,同時,亦感謝本校普通話李琴老師的悉心教導我們優秀的同學仔👍🏻

 

 

分類
最新消息

校園活動花絮-第一個單元

內容如下:

這是K1第一個單元《適應週和第一天上學》的活動花絮,活動中同學們認識了馬陳景霞幼稚園的老師和同學們,還有很多的第一次喔~

這是K2第一個單元《丁丁交朋友》的活動花絮,活動中製作了環保沙槌,仲一同進行滾動實驗,真的好好玩~

這是K3的第一個單元《他們都愛我》的活動花絮,活動中同學們認識了不同的家庭成員稱謂和家庭職責,還學習如何孝順家人。另外,還有中秋節和國際民族服裝日的精彩活動相片~

分類
最新消息

奇趣頻道最新主題節目發佈了!!

今集終於輪到我哋馬陳景霞幼稚園嘅小朋友啦🙌🏻!!!想知道我哋嘅小朋友神神秘秘籌備製作緊咩食物🤔,為身邊嘅人送上窩心驚喜嗎? 快啲去片🎥!!

在此祝東華三院,生日快樂💕🎂

看完影片不妨抽時間與小朋友一起製作美食,亦歡迎大家把成品於facebook專頁留言回圖,與我們分享~ 記得Like and share支持我哋嘅小朋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57105443784

分類
家長園地

對孩子發怒前 家長先反問自己這3個問題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 余國婷

 

有些家長性格可能比較衝動,甚至習慣將問題歸咎於孩子身上,例如孩子不聽話、故意激怒家長或頑皮等。而當孩子做不到自己要求時會對孩子發怒,但這樣會令孩子逐漸疏遠父母,長遠下來會破壞親子關係。

 

父母的性格、原生家庭及在不途徑學習的育兒方法,都會影響親子的相處模式及親子關係。而大人想法本身都會影響大人的心情,如果大人發現自己與小朋友相處,經常出現衝突,影響了親子關係,我們可以向自己反問3個問題:

 

1.有否其他可能性

假如孩子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完全功課,父母的第一想法大多是孩子只顧玩樂而不做功課,但真正原因可能是他們不懂得做,需要家長的指導,如果家長把先入為主的想法當作事實,可能就會忽略孩子的需要和困難,破壞親子關係。

2.自己的想法有否被證實

有些家長常常說孩子是「故意惹怒他」,然後把孩子的行為看作是孩子不聽話,但可能孩子做出行為的原因只是不小心,但父母就被主觀感覺影響誤會了孩子。

 

3.自己的想法對目標有幫助嗎?

如果家長的目標是希望修補親子關係,但自己經常抱持孩子是「故意和自己作對」的想法,這種想法對自己的目標真的有幫助嗎?家長可以嘗試找一些比較現實、有理據的想法,才能幫助自己達到目標。

分類
最新消息

東華三院聯校聖誕貼圖

親愛的家長,

首先祝大家冬至快樂,團團圓圓!同時,聖誕節將近,東華三院聯校幼稚園設計了一套10款的聖誕貼圖,與大家「童」歡聖誕,送上節日祝福️💕。

歡迎各位瀏覽聯校facebook專頁,查看下載貼圖貼士。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3724343663/posts/pfbid02hc5KwACr7JoVn4cHxm3Ckz9foFqysxnu9B7UmziQPD2i7A7AvccTQYVp8a4hdj95l/?mibextid=cr9u03

預祝 大家聖誕及新年快樂! 😀

分類
家長園地

3大招數讓幼兒認識情緒 提升社交技巧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言語治療師媽媽 Miss Carley

小朋友到了約兩、三歲,其實他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會愈來愈深的,教導他們認識情緒,其實可以幫助他們抒發內心感受,以及鼓勵他們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感受,從而提升社交技巧。


招數1:家長同小朋友一起睇卡通片
家長可以多些與小朋友看卡通片,很多時候這些卡通片的人物表情都是很誇張,可以讓小朋友辨認人物的情緒及感受,詢問他們的原因和解決方法等。家長和小朋友看故事和說故事過程中,其實也可以請小朋友代入故事內的人物,想想他們有甚麼感受。

例如三隻小豬的故事,家長可問他們如果你是小豬,你的房子被人吹倒了,你會覺得怎麼樣?如果你是大豬,你的房子沒有被人吹倒,你又會覺得怎麼樣?這可讓他們多些設身處地來推敲別人的感受。

 

招數2:將心比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嘗試抓緊機會,讓小朋友知道原來自己的行為,是會影響到別人的感受。例如當小朋友做了一些不乖或壞的事情,可以問他「你覺得媽媽現在情緒是怎麼樣?」原來媽媽會生氣的,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也會影響別人。

 

招數3:請小朋友用日記形式紀錄每日的事

家長也可以嘗試請小朋友以日記形式,畫下或寫下每一天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在當中自己或別人的感受,加深他們情緒方面的認知。

再進一步,其實家長也可以教導小朋友,我們感受和情緒也有不同的程度之分。例如開心,可以是少許開心、很開心和十分開心。家長也可以與他們玩簡單遊戲,例如在主題樂園時,可以問小朋友「你是少許開心、很開心還是十分開心呢?如果少許開心就行一步、很開心行兩步或十分開心行三步。」讓小朋友更加進一步認識這些情緒。

分類
家長園地

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曲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小朋友上學後,便要自己進食。但要教好小朋友吃飯,絕對是一個不容易的挑戰,既要他們吃得專心,又要防止他們玩食物。其實父母只需3步就可以教導小朋友自律的進食。

第一,父母需要教小朋友自己進食。很多時候家長都會很心急,想子女快點吃完飯,怕他不吃飯,導致變成家長餵食。其實由6個月開始,便應該要讓小朋友習慣用自己手,將食物放進口裡,家長只是在旁輔助他。

家長讓小朋友自己拿起餐具進食,讓孩子在進食時不是一味地被餵食,而是能夠從中獲得參與感,從而令他們有動力進食。

第二,協助小朋友手眼協調。有時間小朋友會因自己手眼不協調,無法拿好餐具而賭氣不吃飯。家長可用說話提醒小朋友如何前後左右移動餐具,另外亦可在日常中訓練小朋友的協調能力,讓他們能夠自己應付進食時的挑戰,減少他們遇到的困難。

第三,給予讚賞鼓勵。小朋友在學習進食時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若家長不斷指責「點解食到周圍都係?」「點解咁污糟?」「點解食得咁慢?」小朋友自然無法享受食物,見到食物便會害怕被責罵,便不會主動自己食飯。

如果家長在這時間給予鼓勵,並在孩子做到時稱讚他們,就能令他們繼續勇於嘗試,完服學習進食時的挫折。家長亦要謹記小朋友自己吃飯時,不要一邊清潔,這會阻礙小朋友自己嘗試吃飯。

另外,家長很多時候會誤以為小朋友不吃飯,是因為某碟菜式他不喜歡吃,然後強逼他進食,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