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最新消息

分享喜訊「童心燃亮綠色城市」給畫比賽作品展出

本校畢業生(2021-2022 年度)學生姚景彰同學於在「童心燃亮綠色城市」繪畫比賽獲獎,以其極富創造力的畫筆與大家分享憧憬中的美好城市、綠色未來。??

為了讓更多市民欣賞到孩子筆下的未來家園,鼓勵大家一起將夢想變為現實,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現已在全港各區為部分煤氣設施換上了以優秀畫作精心製作的新裝。?

由即日起至2023年第4季於沙田瀝源邨祿泉樓的煤氣設施展出,鼓勵家長及同學們前往「打卡」留念,大家一起燃亮綠色城市。?

分類
最新消息

分享喜訊?

本校榮獲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與義務工作發展局合辦的「香港義工獎」。

經過大會嚴謹的評審後,本校獲得「愛心學校」美譽。

這都是本校所有家長、教職員及同學的義工服務力量,你們無私的奉獻,真令人敬佩。

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愛心和貢獻?

分類
家長園地

自小學習收納大法 執拾玩具無難度

家長錦囊

system

資料來源:台灣收納整理師于之琳

 

家長的其中一個惡夢,就是每晚辛苦將玩具放好,第二天早上又散滿一地。自己玩具自己執,家長可以如何教導小朋友執拾玩具呢?

 

我們依據小朋友的年紀來決定收納箱應該要多大,小朋友大概在小寶寶1至2歲的時候。為避免小朋友將玩具放到嘴巴,這個時候的玩具通常也比較大件,我們需要的收納箱就稍微大一點。在小朋友年紀比較小的時候,我們的標準可以很低很低,主要讓他們知道玩完玩具之後是需要收拾的,要收拾到收納箱,把所有的玩具收進去就好。在這個年紀,我們需要訓練他們的是收納。

到了小朋友再大一點,大概3至5歲時,他們已經可以有初步分類。知道玩具類型有不一樣。那時候的收納箱就不一定要這麼大了,我們可以換一個小一點的收納箱,依據不同類型的玩具稍為分類一下。我們把遊戲規則調高一點,可以在收納箱外面貼一些分類標籤,以圖案、顏色或字卡,方便小朋友辨認。例如車子,有車子的圖案或用字卡「Car」,讓小朋友慢慢去學習記得這種分類。

 

當小朋友升上小學,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會知道甚麼東西要收在哪裡,我們的收納盒就可以變得更小。然後可以收納很多小朋友的小東西,像小女生的飾品、小珠珠及Barbie娃娃的配件。我們也可以利用這麼小的盒子來分類,因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培養。小朋友會對於收拾東西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不會感到很反感,家長也會感到很輕鬆。

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經常推卸責任 家長應問責?

家長錦囊

system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每每有事發生,小朋友就會以不同藉口,將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家長可能會因而責罵小朋友,但如此一來,可能會令小朋友更逃避承擔責任,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怎樣做?

 

首先當家長問小朋友「事情為甚麼沒完成?」或「為甚麼不懂?」的時候,家長是想小朋友承擔責任。但這時候小朋友會想要推搪,將責任交給其他人,歸根究底家長心裡其實都想小朋友做到這個責任。你要知道負責任最開始是小朋友有沒有空間去做決定 ,因為有空間叫作有自主的感覺。如果小朋友能夠有一種自主的感覺,會更加容易負責任。

舉例他不懂做功課,問他為甚麼不懂,他說老師沒教、老師教得不好或其他同學很吵。那一刻如果家長繼續要說他不專心,只會令小朋友把責任拋得更遠。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既然要面對困難,我們要怎樣做得更好,然後跟小朋友一起想辦法。

 

小朋友會覺得他有責任去做好事情,自然他就會把責住放回自己身上讓自己做到。而當小朋友能夠自己做到事情,他便會更願意承擔責任。所以這是我常說家長最重要的不是問責,因為問責只會教會小朋友卸責,而相對我們可以幫小朋友一起承擔責任,完成事情。這就是我們常教小朋友,承擔責任最重要的心得。

分類
家長園地

學習真金白銀購物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彭智華

 

在疫情下,很多家庭都已經習慣在網上購物,既方便又快捷,更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處理其他事務。即使在日常實際購買東西時,很多時候也不需要直接繳付現金,如乘搭交通工具或在便利店購物,都只需要使用八達通就可以完成付款的程序,毋須使用任何輔幣。當大家都習以為常,小朋友亦早已懂得使用這種電子貨幣,究竟有沒有問題呢?事實上,「方便」有時也會扼殺了學習過程中可能增長的知識。

 

各位試想想,成人使用信用卡也同樣方便了購物,但對於我們財政管理的能力可能產生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需要很強的節制能力才不會超出預算或「先使未來錢」。有年青人曾坦白承認在成長過程中,家境較為富裕,看見家人吃完晚飯或在百貨公司購買東西時,只需要簽名便可以付款;自己想買東西,家人也是順著自己的意願,簽個名字便可以得到。但直到他出來工作後,才發現簽名之外還是需要實際付錢,原來金錢是有限的,在那一刻才開始學習財政控制,是否太遲呢?

家長適宜在子女年幼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們實際購買東西的機會,有助提升他們的認知理解及數學概念,更重要的是理財的常識及習慣。例如要求他們購買便利店的食物或地鐵車票時,暫時不使用電子方式付款,而是用現金方式付錢。縱使家長在過程中可能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他們可能還沒有完整的金錢觀念,但他們實際的參與,容易產生好奇心及觀察力,漸漸感受或明白不同物品的價值。

 

家長可以隨著他們成長的步伐,教導他們在不同程度上認知錢幣,在教導他們實際購買物品的時候,必須加入趣味的學習或活動元素。首先,家長可以在家中讓他們有機會認識不同的硬幣或紙幣,如一元與二元的分別及不同紙幣的顏色。其次,當他們已掌握基本概念的時候,家長可要求他們找換家長所指示的硬幣或紙幣。再者,當他們已懂得單向付錢後,家長便可以引導他們收回找贖的錢。最後,當他們要學懂購買時,要知道找換的金額是否正確,而金額的數量或複雜程度,也可以隨著他們的認知水平而提高!

總的來說,家長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放棄以電子方式付款,只要在週末或適當的時候準備足夠的輔幣或紙幣進行學習便可。例如:乘車途中拿出輔幣實際核對,或購買東西時點算家長提供的錢,嘗試感受實際購買,如真的做成不便,家長可以同步使用電子方式完成交易亦可。

分類
家長園地

食生果會致肥?食多少才正確?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註冊營養師(澳洲)鍾蓉文

 

人人都說要多吃水果,雖然水果有益是老生常談,但同時亦存有多個謎思:水果不是很高糖分嗎?吃了是否會致肥呢?是否要飯前吃水果,才能吸收水果中的營養呢?就讓筆者為大家逐一拆解。

 

水果會致肥?

沒錯,因為水果含有天然的糖分 ─ 果糖,能提供熱量,所以大量進食水果會攝取過多熱量,導致肥胖。不過,水果除了果糖以外,亦含有其他營養素,對健康有莫大好處。例如橙、奇異果和士多啤梨等含豐富維他命C,有助增強抵抗力。 香蕉、哈蜜瓜和提子乾等含豐富鉀質,有助穩定血壓。而且,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可幫助預防便秘,維持腸道健康。筆者依然鼓勵大家養成每天吃水果的習慣,只要控制進食水果的分量,則不會導致果糖超標。

 

根據香港衛生署建議,每日進食水果之分量如下:

2 至 5 歲兒童:每日最少1份

6 至 11歲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每日最少2份

 

1份水果=
2個小型水果,例如:奇異果、布冧

1個中型水果,例如:橙、蘋果

半個大型水果,例如:香蕉、火龍果

半碗顆粒形水果,例如:荔枝、提子、龍眼,或切件的西瓜、密瓜

1湯匙無添加糖或鹽的果乾,例如提子乾、西梅乾

 

筆者建議大家每日進食2至3份水果外,亦應多選擇不同種類及顏色的水果,以更全面攝取不同的營養素。

飯前吃水果最有「營」?

坊間有個說法,認為飯前進食水果更能吸收當中的營養。其實此說法並無科學根據,健康人士可以於任何時間進食水果。然而,對於一些正在控制體重的人士,調整進食水果的時間或有幫助,因為水果的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肚感,於飯前吃水果可助他們避免於正餐時進食過量,或可安排飯後吃水果,防止因「口痕」而進食其他高熱量零食。但患糖尿病人士需注意進食水果的分量和時間,請諮詢醫生及營養師的意見。

 

分類
最新消息

《分享喜訊》

恭喜本校同學勇奪GAPSK兒歌唐詩精英大賽(第三屆)

幼稚園組七項大奬

 

當中包括:

 

兩個冠軍奬:

K2W陳可欣

K2W林峻銳

 

三個亞軍奬:

K1B 曹樂晴

K2A 鍾沐希

K2A 霍若蕎

 

兩個卓越大獎:

K2A余至炫

K2C張文碩

 

好開心!恭喜所有得獎同學🙌🏻,同時,亦感謝本校普通話李琴老師的悉心教導我們優秀的同學仔👍🏻

 

 

分類
最新消息

校園活動花絮-第一個單元

內容如下:

這是K1第一個單元《適應週和第一天上學》的活動花絮,活動中同學們認識了馬陳景霞幼稚園的老師和同學們,還有很多的第一次喔~

這是K2第一個單元《丁丁交朋友》的活動花絮,活動中製作了環保沙槌,仲一同進行滾動實驗,真的好好玩~

這是K3的第一個單元《他們都愛我》的活動花絮,活動中同學們認識了不同的家庭成員稱謂和家庭職責,還學習如何孝順家人。另外,還有中秋節和國際民族服裝日的精彩活動相片~

分類
最新消息

奇趣頻道最新主題節目發佈了!!

今集終於輪到我哋馬陳景霞幼稚園嘅小朋友啦🙌🏻!!!想知道我哋嘅小朋友神神秘秘籌備製作緊咩食物🤔,為身邊嘅人送上窩心驚喜嗎? 快啲去片🎥!!

在此祝東華三院,生日快樂💕🎂

看完影片不妨抽時間與小朋友一起製作美食,亦歡迎大家把成品於facebook專頁留言回圖,與我們分享~ 記得Like and share支持我哋嘅小朋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57105443784

分類
家長園地

對孩子發怒前 家長先反問自己這3個問題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 余國婷

 

有些家長性格可能比較衝動,甚至習慣將問題歸咎於孩子身上,例如孩子不聽話、故意激怒家長或頑皮等。而當孩子做不到自己要求時會對孩子發怒,但這樣會令孩子逐漸疏遠父母,長遠下來會破壞親子關係。

 

父母的性格、原生家庭及在不途徑學習的育兒方法,都會影響親子的相處模式及親子關係。而大人想法本身都會影響大人的心情,如果大人發現自己與小朋友相處,經常出現衝突,影響了親子關係,我們可以向自己反問3個問題:

 

1.有否其他可能性

假如孩子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完全功課,父母的第一想法大多是孩子只顧玩樂而不做功課,但真正原因可能是他們不懂得做,需要家長的指導,如果家長把先入為主的想法當作事實,可能就會忽略孩子的需要和困難,破壞親子關係。

2.自己的想法有否被證實

有些家長常常說孩子是「故意惹怒他」,然後把孩子的行為看作是孩子不聽話,但可能孩子做出行為的原因只是不小心,但父母就被主觀感覺影響誤會了孩子。

 

3.自己的想法對目標有幫助嗎?

如果家長的目標是希望修補親子關係,但自己經常抱持孩子是「故意和自己作對」的想法,這種想法對自己的目標真的有幫助嗎?家長可以嘗試找一些比較現實、有理據的想法,才能幫助自己達到目標。